寥荷

灵感枯竭性沙雕写手,杂食。开了个沙发铺子(?

《茶馆》观后感——历史的宏与微

昨天花了两个小时,把老舍先生《茶馆》的电影看了一遍。


说是电影,但其实也保留了话剧的特色。老舍先生用一个茶馆、三个集中场景,将清末到解放近半个世纪里的社会暴露得过于清晰——清晰到看完之后会如鲠在喉。


其实《茶馆》讲的三个故事,我作为一个文科生并不陌生。我只要翻一翻历史课本——或者直接凭我的记忆,也大概能把这三件事的起因、过程、结果及历史价值说个零零整整。


但这些都是宏观的历史。


我知道维新派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,但我并不知道那个时候农民已到了要卖孩子才能勉强过活的地步;我知道军阀混战战火纷乱,但我并不知道那个时候的军人却是活脱脱的“强盗”;我知道解放战争顺利推进,但我并不知道在那个时候社会已混乱到可以将一个人逼进黄土。


那半个世纪里社会到底怎么了?老舍先生用一方小小茶馆,把社会的善与恶展现在我们面前。


我突然有种感觉:我知道很多,但我又知道的很少。


我看懂了书上的点点墨迹说的是什么——它们是一个又一个事件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;但我又没看懂它们说的什么——每个事件的背后,到底蕴藏着多么大的悔恨、纠结、沉痛……


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:历史书不可能把每个朝代、每个事件后形形色色的人们写出来。它们只是把大事件摆在我们面前,而我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只关注这些大事件。但这样对吗?


我们其实最应该关注的,是每个事件背后的人们。他们的快乐、愤慨、纠结、压抑等,加之于大的历史背景上,才能更完整地展现一个时代的面貌。


“历史是有血有肉的。”如若只是看“面上”的东西,而不进一步地去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着的人文关怀,那么我们研究历史的意义也许会大打折扣。


2020.01.11

评论(1)

热度(76)

  1. 共5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